我沒有讀過作者先前的作品,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抱持的心態也只是把它當作通俗小說來看。翻了幾頁,大概拿捏出作者的企圖應該不只是想寫出暢銷書。

14abc6f1a1c786.jpg

作者Dorothy Koomson 有心理學的學位,小說裡引用了很多心理學的情結典故,角色的對位也很工整,只是情節的鋪陳不夠大器,所以看完之後,是有一點點心有所感,有一點點諒解,但沒有太大的驚奇或領悟。

 

 

首先, 整個故事的架構實在是薄弱了些--。代理孕母本身的確深具爭議性,但是為持續曖昧中的男性摯友擔任代理孕母,這個情節虛假得太過造作了。故事中的男主角選擇跟母親一樣為精神疾病所苦的女人作為妻子,這在心理學上是有可能( 雖然我實在想不起來任何實例--. 倒是比較常看到母親有精神疾病的男人娶了個性堅毅的妻子);然後男人為了證明他夠資格保護孱弱的妻子會作出許多蠢事,就像費茲傑羅用他的生命和著作自我說服去證明的那樣,這也合理 (  所以女性精神患者是推理作家的最愛--, 各種荒誕不經的情節都可以怪罪到她們的頭上....不然也可以推到她們的情人或丈夫頭上 )。

 

然後,形同非裔作者分身的非裔女主角實在被作者私心神話得太誇張啦!聰慧美麗溫良恭檢願為摯友兩肋插刀為孩子犧牲奉獻之餘,還會通靈!!作為讀者的我的確被女主角百轉千迴的掙扎所感動,但是看到被定位得如此完美的女主角一再為了情節安排自願去淌混水,所有的感動剎那就像撞上暗礁的獨木舟就地瓦解默默地下沉..................

 

 

最後,容我再抱怨兩句,這本書的四位男女主角,照書上的形容,通通都是俊男美女......。這種維多利亞閨房文學自high的敗筆,實在很不應該出現在二十一世紀的作家筆下啊~!

 

 

其實我一直覺得最近出版界有個現象頗值得玩味;目前全世界的生育率大抵都在下降,越來越多的適婚男女並不把生兒育女列入他們的人生計畫。但是最近接連幾本暢銷書,主題都圍繞著失去的孩子在打轉,而且顯然大受歡迎。好幾年前好萊塢一窩風的拍了好幾部男人為了保護孩子去衝鋒陷陣的娛樂片,幾乎都很賣座,到了這幾年,作家們開始在孩子的身上作文章,像是【不存在的女兒】、【姐姐的守護者】,小孩們因為各種奇奇怪怪的原因來到這個世界,被成人如你我用各種奇奇怪怪的方式對待,母親、父親、家庭,這些圍繞在孩子周圍的相關名詞,也因為各種光怪陸離的原因分崩離析。

 

這些故事裡的孩子驚人地像似,他們的形象完美但性格模糊,一如奶粉廣告中的可愛寶寶。我很疑惑大部分都沒有孩子的讀者在這些故事裡看到的是什麼?他們在這樣的書裡找到的認同,是把自己放在成人角色去體驗現實中無處宣洩的父/母愛?還是藉著扮演孩子的角色,找到控訴世界的視角?

 

 

其實這本書還是有些比通俗小說可以延伸得更廣的佈局;像是非裔女主角在兩次生產經驗之間重新領略的愛情與友情,,很有大地之母的寓意;另外在主角群的錯綜複雜的情感關係中,也可以讀見非裔文化與傳統央格魯文明所產生的撞擊與失落。其實這些都是很有趣的延伸,遺憾的是就像我前面所提到過:作者對於主角的描寫有太多的一廂情願,作品的深度也因此消失殆盡。 挺可惜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