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孩子在英文方面一直很吃力, 他可以不要被卡在那裏。我們應該去鼓勵他往多元的方向去發展...."...

 

我的爸爸有一句名言, 他說, 做抹布的料不能拿來做西裝. 他在國中教理化教了25年.

其實我一直很介意這句話. 我爸爸從師大物理系畢業, 在那個體罰盛行的年代, 他在課堂上從不用藤條, 不打學生, 不罵人, 講話溫文謙和, 授課深入淺出, 不用笑話或讓人眩目的教具, 他不但是能力編班下永遠的A段班指定物理老師, 而且他班上理化成績的總平均分數還是A段班之冠. 這樣一位深具能力的老師, 我一直很難理解他的教育信念居然如此消極.

今早去參觀某校的英文情境教學教室. 不論軟硬體方面都在在展現出師資團隊的用心. 情境教室分為登機室(有機票櫃檯/海關/ 檢疫櫃檯...), 飯店街角, 與台灣在地文化館. 老師們兼顧3~6年級設計了80多個課程主題, 要讓孩子可以身歷其境的方式上英文課. 只是我第一眼看到登機室的設置, 其實心裡的感受很複雜. 班上孩子們一定會分成英文程度好的, 英文程度差的 ( 這個分類大致等同於哪些孩子在外補習英文, 以及其他沒有另外補習英文的), 然後, 在這個上課的情境, 孩子們又會自動分出, 誰是出國去玩過的, 誰是沒有的.

⋯⋯

我唐突的跟導覽的英語情境教學中心的主任問起, 這樣的教學模式, 是否有依據孩子程度差異而有特別的設計? 在對於補救教學這方面, 情境教學是否有特別的規劃? 主任說沒有特別去區分這一個面向. 畢竟情境教學的目的是讓孩子對英文產生興趣, 英文落後的孩子也許會在新鮮的情境下願意開口, 也增進他們對英文的熟悉度. "至於補救教學的部分, 其實我們可以換一個面向思考; " 她說. "其實孩子的發展是多元的, 如果孩子在英文方面一直很吃力, 他可以不要被卡在那裏。我們應該去鼓勵他往多元的方向去發展. "

這段話讓我有點愣住了. 多元發展.... 我猛然想起我爸爸當年那句話: 作抹布的料不能拿作西裝. 教改了這麼多年, 師範系統的中心思想, 有了更為華麗的字眼包裝, 但那個心態是一樣的, 並沒有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t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